Search


新手媽媽破PB,菁英選手產後復出又大幅突破自我。這些勵志又感動的故事時不時會在社群網站或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新手媽媽破PB,菁英選手產後復出又大幅突破自我。這些勵志又感動的故事時不時會在社群網站或是新聞媒體上出現。原來背後有一個科學又浪漫的原因。

最大攝氧量(註一),心肺耐力的最佳指標,白話來講就是心肺將氧氣運送到肌肉組織的能力,通常越高的人體能越好。最大攝氧量受身高,體重,性別所影響,通過規律的訓練人人皆可提高自身的最大攝氧量,舉個例子來講規律練跑後原本你30分鐘只能跑走4K,半年後就可以5分速完成6K。當然每個人的最大攝氧量都有他的天花板,只是大部分的素人運動愛好者,終其一生都無法練到自己的天花板。我想這就是耐力運動迷人之處。

懷孕本身是一個很【耗氧】的行為。胎兒的氧氣100%需要靠母體。身體如此的奧妙,為了順應這個需求。懷孕的時候即使不做任何的訓練最大攝氧量也會提高,假設懷孕時持續維持低強度的運動,最大攝氧量上升的幅度和效率也會比沒有懷孕的時候來的高。換句話講,在懷孕時只要維持一定的體能,產後的下一個週期,妳就能有一個更強健的心肺功能為基礎,當然運動的表現也有很大的機會比孕前好。

運動成績對99%的媽媽並不是首要考量。但藉著孕期的規律運動,能事半功倍的獲得更好的體能,產後能夠更優雅從容的面對一個極需體力的新生命。妳的寶貝原來不只使妳變得容易想吐,長胖,腰酸背痛,他還助妳一臂之力,讓妳動得更有效率呢! 浪漫又科學不是嗎?

註一:
最大攝氧量:每一個人一分鐘所能攝取消耗的氧氣量有一定的限度。從事最激烈運動時,每分鐘所能攝取消耗的氧氣的最高值,稱為最大攝氧量。
註二:
世界紀錄為一位挪威自行車選手Oskar Svendsen18歲時創下的97.5ml/kg/min。我個人目前最高為46。當然並非最大攝氧量越高速度就越快,好的體能還是要搭配技術和肌力。

#為母則強
#帶著妳的寶貝動起來

下一個全馬周期開始了!長跑完一不小心就長文了,第一次寫有點關於運動科學的文章,寫得不清楚或是有看沒有懂,歡迎大家留言喔😃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一個長的像運動員的婦產科醫師 陶醉於新生兒爽朗的哭聲 被胎兒3D的臉龐療癒 熱愛重訓跑步 偶爾做做健康大於美味的餐點 懷抱著無限夢想 努力前進著
View all posts